主题为"物色·绵延"的2011成都双年展,于2011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成都举办。经过10年的发展和演进,成都双年展不仅在运作模式、营销机制、推广传播等领域具备了较强的专业性,也为艺术家、批评家在当代艺术领域提供了展示交流平台,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打下了丰厚的学术基础。在原有的双年展基础上,2011成都双年展吸纳国际大型双年展的运作模式,设立"溪山清远:当代艺术展"、"谋断有道:国际设计展"、"物我之境:国际建筑展"三大主题展,和会展中心展、特别邀请展、精品剧(节)目展演、民间艺术展等七个板块,在绘画、雕塑、装置、影像、家居设计、建筑设计、时装设计等当代艺术领域进行了全面展示。邀请了来自欧洲、美洲、亚洲在内的十多个国家及地区、200余位中外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参展,成就了一次高水准的国际艺术盛会,不仅促进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双年展这一艺术展览制度在中国的发展。
本次以"政府主导、专业机构运作"为运行模式的成都双年展,是历届当中投入最多、影响最广、迄今为止在成都举办的最为宏大的"全民艺术盛会",运营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成都市委宣传部牵头成立的组委会与具体实施运作的专业文化艺术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问题,在整个双年展过程中,一直会有从分歧到一致、从问题的提出到最终解决的过程。因此,从2010年5月份开始筹备,策展执行团队就进入了忙碌而繁复的运作状态。8月的正式动员大会、11月份双年展组委会批准通过《2011成都双年展总体方案》、次年2月场馆正式开始改建、第一次新闻发布会、第二次新闻发布会、首场特邀展开幕、学术周系列研讨及讲座、主题展开幕…一直到11月份展览结束、年底的工作总结、结案报告,在漫长而又短暂的十八个月时间里,团队中每一个人、每一个工作日、每一个专业点、每一次沟通、每一回配合与协调,无一不是在面对有时无法预见的、不断出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并且想尽办法去逐一解决它们。
按照总策展人的要求,在各个展览的执行和具体实践过程中,操作团队应该把实际的组织、执行、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认真的记录、更深入的思考,进行"历史性的梳理",以获得"实际操作的启发"。至于一次展览的成功与否,包含的问题不仅有艺术倾向、艺术影响、艺术评价、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体现等综合的考量,也因为展览运作和最终的展现效果而决定,而我们所涉及的,仅仅是有关一次展览的呈现,其具体操作与实践中方方面面的因果和沉积,可以形成有效的自我构建和提高,同时也为其他展览的组织者和策展人、读者提供实际参考。
本书的编撰意图,正是出发于此。
作为一本试图全面梳理和记录展览各方面具体执行方法和手段的文献,《2011成都双年展呈展报告》希望尽可能完整地将2011成都双年展的操作全过程一一呈现,阐释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工作状态、工作目标、工作成果的得与失、成与败,内容包括学术主题的思考与策展理念、展览筹备、展场改造、布展与撤展、运输与保险、宣传与推广、公关策划与执行、学术编辑与出版印刷、设计制作、海外事务、展期运营、安防、志愿者管理,以及各类相关行政文件的汇编等,通过各个专业点执行者的第一手资料,及其一线实践的经验与教训,给出最为直接的内容性提示和具体的解决方法。
在本书的整个编撰过程中,总策展人一再强调说,要摒弃形而上的文字,我们所要做的,只是从最原始的材料中获得事实和材料、从最完整的记录中理顺思路,从而为最实战的大型展览提供应有的启发。